家具厂家微信公众号
家具行业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自动化走进工厂解决用工荒出错率高不好管理等问题
家具行业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自动化走进工厂解决用工荒出错率高不好管理等问题 2024-04-28 新闻中心

  原标题:家具行业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自动化走进工厂,解决用工荒,出错率高,不好管理等问题

  珠三角是中国家具业年产值的主要贡献地之一。据广东省家具协会发布的统计数据2017年1-6月,广东省家具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约1170家)主要经营业务收入为1005亿元,比2016年同期的877.6亿元增长14.5%,净增长127.4亿元,庞大的体量与持续的增长,令珠三角成为中国家具行业发展的主力军。

  时下,进入2017年的第四季度,随着传统家具销售年末旺季的到来,以及各种电商购物节的促销,珠三角大多数家具厂都进入“赶货”的忙碌阶段。

  生产、销售铆足劲了往前冲。然而,在生产增长之外,却是珠三角家具厂不可逆转且越来越严重的“普工荒”。有业内的人表示:“珠三角家具厂的用工荒还远未到最严重的时候,用工荒或许才起步。”

  据国家权威统计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劳动力总量首次减少,数量达345万;2013年减少244万;2014年减少371万;2015年减少487万;2016年减少349万。劳动力总量下降已满五年,劳动力累计减少1796万。

  迄今为止很少有应用程序和设备是真正智能化的。然而,随着机器智能领域的创新速度加快,我们正在步入一个新的智能时代。随着人工智能的进步,家具制造业也将朝向自动化、智能化迈进,未来可能解决工人成本不断上涨的问题,让家具制造业能够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脱胎换骨。

  家具制造业自动化的第一步,就是重新梳理整个作业流程,衡量机器人与人工之间的效益差。目前易产生挥发性气体的工序和包装入库等步骤已实现自动化。然而在自动化、智能化的过程中,同时也加快家具业洗牌,小企业难有余钱购买昂贵的自动化生产设备,造成行业分化。

  近日,麦肯锡发布报告称,到2030年全球将有4-8亿人的工作岗位会被机器人和自动化所取代,有超过3.75亿的从业者要因自动化转行并学习新的技能。报告还指出,最容易受到自动化影响的是那些在可预测环境中进行物理活动的工作类型。例如机械操作、数据收集和处理、助理事务、会计和后台事务处理等岗位。

  人工智能或将解救人力成本不断上涨、人工荒不断加剧的家具制造业,助其摘掉“劳动密集型”的帽子。

  现在谈这一个话题未免有小题大做之嫌,毕竟家具工厂其实是以人工操作为主,并且都面临着很大的普工缺口。不过,正在消逝的人口红利,正倒逼着家具企业借助内外部资源在“自动化”上有所作为。

  机器人也成为地方政府的“重头戏”,在浙江,政府大力推进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提出实施“机器人+”行动计划;在广州,提出到2020年全市80%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应用工业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在佛山,政府补贴扶持机器人企业,目前全市共有规模以上智能装备制造企业300多家,涌现出利迅达、嘉腾、伊雪松等一批机器人领域有名的公司;在东莞,政府2016年一号文力推“机器人智造”计划50条,推动企业实施“机器换人”的自动化项目改造。

  走在家具自动化、智能化第一梯队的企业,正逐步让这些工序自动化:一是易产生挥发性气体、导致职业病的工序,如喷涂,以机器人代替人手,实现“零挥发、零甲醛、零污染”;二是一些关键的岗位,如在有些家具厂,开料、钻孔、包装、入库等,都是机器做主角,工厂的自动化程度已达60%以上。

  “大行业、小企业”的家具业属性,决定了并不是所有的家具企业都有意愿、有能力实现自动化。

  业内人士指出,只有在年产值达到5000万至上亿元的企业中,才有80%的企业愿意加大对生产设备的投入,提升劳动生产率。而随企业规模越小,产值越小,投入资金提升生产装备的意愿就越小。目前在投入自动化、半自动化设备提升的企业中,大部分是中大型规模的板式、办公家具企业。

  众所周知,对于小家具企业,当下利润率被压缩得越来越低,企业难有余钱提升生产设备、购买昂贵的自动化生产线。就整个家具行业来看,产品品种较多,板式家具、软包家具、实木家具、五金家具,各自的生产的基本工艺和流程大相径庭。每一种产品的生产涉及十几道环节,不可能一下子全部使用自动化的流水线,只能先局部实现数控化、自动化。

  因此,自动化不仅将加速家具企业的洗牌,也将拉大家具细分品类之间的发展距离,那些工序容易标准化,工序更加简洁的家具品类制造企业,那些拥有大规模发展能力的企业将成为AI时代的宠儿。

  “无人工厂”仍是家具行业发展的趋势。机器解放人,让人从事创造性的工作,家具产业也将从劳动密集型脱胎换骨,成为一个智慧产业,这是大势所趋。然而家具工人不必过度恐慌,依照目前的发展水平,更大规模的用机器人取代人工仍然需要一段时间;而且在转变的过程中,新岗位会出现,为工人适应新岗位的培训也会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