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严峻挑战,化工业务各环节要素一定要坚持以整体效益最大化为原则,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全局思维,坚持“一盘棋”统筹,增强战略的一致性、战术的协同性,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把一体化优势发挥到极致。
当前,化工行业产能整体结构性过剩加剧,化工市场之间的竞争异常激烈,集团公司化工业务面临巨大的生产经营创效压力,实现全年扭亏为盈任务十分艰巨。面对严峻挑战,化工业务各环节要素一定要坚持以整体效益最大化为原则,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全局思维,坚持“一盘棋”统筹,增强战略的一致性、战术的协同性,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把一体化优势发挥到极致,才能打赢化工扭亏为盈“攻坚战”、高水平发展“决胜战”。
近年来,全球化工市场供应快速扩张,需求跟进不足,持续位于周期低谷。我国作为最大的化工品消费地和生产地,化工市场呈现以下四大特征:
一是化工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更突出。低端产品供应过剩,“十三五”以来,我国石化产业投资大量集中在基础原材料生产制造领域,24种主要化工品产能消费比从2006年的78%提升至目前的120%(部分化工品超过140%),多数行业产能利用率持续下滑。高端新材料自给率偏低,茂金属聚乙烯、特种橡胶、工程塑料等化工新材料整体进口依存度高达46%。精细化工发展水平低,化工产业总体精细化率仅为45%,营养化学品、电子化学品和光刻胶等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
二是深度炼化一体化、“减油增化”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乙烯产业链原料结构加速轻质化。目前,全球乙烯产能中石脑油原料路线%),轻烃路线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具有较强的成本优势。新兴炼化企业积极地推进油、煤、气资源一体化耦合,快速构建新质生产力竞争优势,极大增强了抵御行业周期性波动的能力。
三是“双碳”目标背景下化工企业转型发展窗口期收窄。作为一种带有政治色彩的新型贸易约束,欧盟CBAM(Carbon Border Adjustment Mechanism,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也称为carbon border tax碳边境税或碳关税,是欧盟针对部分进口商品的碳排放量所征收的税费)将于2026年起正式实施,国内石化行业由于整体碳排放水平高、碳管理体系不完善,将面临显著的绿色转型压力。“碳达峰”目标也将为石化行业新产能投放和落后产能淘汰设置关门时间,新项目审批难度和老旧装置关停压力显著增加。
四是化工行业产融贸融合发展,交易模式和服务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竞争主体多元化和产业链竞争白热化加速了国内化工产业链供应链的融合创新发展,以价值创造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创新持续深化。大宗化工品定价与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工具的结合更加紧密,期货、期权等衍生品工具成为产业链企业管控风险、撮合价格的重要工具。
国内化工市场呈现从国有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等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到煤、油、轻烃等多种原料路线的全面竞争,产业竞争由过去的产品竞争发展到产业链竞争、产业园区化竞争的新阶段。企业单独在产业链某环节上发展已很难抵御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更加关注通过产业链上下游的一体化协作来应对严峻的市场挑战。在激烈的市场之间的竞争中,把充分的发挥一体化优势作为应对行业低谷的重要手段显得很紧迫。
近年来,集团公司各炼化企业在原料、装置、产品结构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优化措施,比如持续优化烯烃、芳烃原料结构,推进“宜烯则烯、宜芳则芳、宜油则油”,努力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但总体来看,集团一体化潜能仍有待释放。突出表现在:原料短板突出,低成本化工原料获取能力不够,炼化一体化协同创效仍有较大空间。原料自给率低,外采石脑油成本比较高,进口轻烃资源采购及仓储物流能力欠缺。产销研一体化向心力不足,企业间区域分工优化执行不到位,创新研发尤其是原创性研发积极性不高,高盈利产品重复开发、高潜力产品重复布局与破冰类项目落地难问题并存。产销研用运行机制有待完善,缺乏高效、全流程的一体化管理机制,在面对市场和客户的真实需求时,产销研各方的响应速度偏慢。园区一体化、产业链一体化水平不高,沿江及内陆产能布局分散,大量原料一定要通过远距离调配,区域企业间资源优化利用仍有空间,大部分企业下游深加工配套不够完善,大量产品需要运输至东南沿海市场销售,产品流通成本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明确了改革重点任务,特别是对国有企业“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提出了明确要求。集团公司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班暨2024年中工作会议明确了中国石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思路、重点举措,为化工业务一体化推动扭亏为盈、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化工事业部将借鉴全球领先企业的先进实践,强化战略规划、专业管理、运行优化等职责,完善生产经营协同运行机制,坚持一盘棋,破除区域“藩篱”、企业“围墙”,优化“跨区域”“跨企业”资源配置,全方位加强炼化协同、区域协同、产销研协同,形成化工业务“握指成拳”的一体化强大合力,推动整体价值和效能实现最大化。
炼化协同方面,全面系统梳理和评估炼化业务,统筹谋划炼化一体化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集团层面将加强整体统筹,对存量产能焕新、新产能建设和规划做全面评估,结合“双碳”“双控”的新要求和各企业的自身优势、各省市的政策导向等各种要素和条件,安排好重点基地、重点企业、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节奏,为化工业务全面迈向高质量提供指引。聚焦化工原料低成本供应推进“油转化”,炼油以炼化整体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以提供优质、低成本的原料为原则实施结构改造,充分的发挥炼化一体化优势,实现一体化协同创效。
区域协同方面,加快规模化、智能化、一体化炼化基地建设,通过园区化、基地化、集约化发展重塑化工业务核心竞争力。加快规模化和一体化整合,推进重点区域化工业务整合,最大化挖掘存量资产价值,适度延长产业链,提升中国石化在区域内的竞争力;加快建设镇海、茂湛、天津、古雷、洋浦、上海等一批世界级炼化一体化基地,通过“链园结合”深化与上下游合作伙伴在园区一体化发展、技术创新、内部市场交易、资本运作等方面协同,构建兼具低成本、高研发效率、减碳竞争力的产业链联盟生态。
产销研协同方面,探索将面向产品的生产型组织管控模式转变为面向市场和客户的解决方案型组织运行模式。找准行业的市场定位和发展道路,更高效地配置研发、生产、销售等优质服务资源,逐步将以产品生产运行为核心的组织架构调整为面向行业的解决方案事业部架构,从单纯供应原料,逐步向提供加工工艺、技术服务、应用端创新产品的完整解决方案过渡,为延长价值链创造条件。坚持用市场检验科学技术创新成果,将满足市场和客户要作为研发工作的评价标准,提升科研创新与技术转化的效率与效果。格外的重视客户未来需求对中国石化化工业务的拉动作用,利用技术创新服务好下业的转型升级,避免研发项目与市场需求、企业生产实际脱节。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并举,通过深化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与协同,提高产业链的完整性、稳定性和竞争力,全力推进基础材料高性能化、大宗原料精细化、石油基材料生物质化。用好激励与考核手段,实现产销研“责任共担、利益共享”,树立起科研服务发展的策略、服务生产应用、服务市场攻坚的鲜明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