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厂家微信公众号
海目星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海目星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2024-10-20 新闻中心

  2022年,公司始终围绕既定发展的策略和年度经营目标,不断开拓市场以保证经营业绩持续稳定增长,同时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完善制度建设强化内部经营管理,报告期公司营业收入仍就保持了快速增长。

  2022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10,541.55万元,比去年同期上升106.89%;实现归属于母企业所有者的净利润38,040.14万元,比去年同期上升248.45%;基本每股盈利1.9元,比去年同期上升245.45%;

  2022年底,公司总资产为886,949.07万元,比年初上升58.62%;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的权利利益为204,007.04万元,比年初上升32.66%;归属于母企业所有者的每股净资产10.11元,比年初上升31.47%。

  2022年度,公司各项费用情况如下:管理费用19,942.38万元,比上年度增加9,541.43万元,增加比例为91.74%;研发费用41,244.29万元,比上年度增加25,452.13万元,增加比例为161.17%;销售费用19,828.73万元,比上年度增加7,871.61万元,增加比例为65.83%;财务费用2,663.41万元,比上年度增加1,439.76万元,增加比例为117.66%。由于公司实施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本年度增加股份支付费用9,864.48万元。

  2022年,受益于下游动力电池厂商加大产能扩张,动力电池生产设备需求增加,依托公司多年在激光及自动化领域的技术积累,积极做出响应客户的真实需求,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技术解决方案。公司年度新签订单及在手订单稳定增长。2022年全年新签订单约77亿元(含税),同比增长约35%;截至2022年12月31日,在手订单约为81亿元(含税),同比增长约59%。

  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一季度末,公司新签订单约13亿元(含税),较2022年一季度增长约25%,在手订单累计约84亿元(含税)。

  近年来,公司投入大量研发费用,进行前瞻性行业、产品布局,并按照每个客户需求进行新产品开发。报告期内,公司动力电池激光及自动化设备推出了涂辊分制造方案、高速卷绕方案、动力电池模组/PACK方案等多款新产品,向动力电池产线前后段延伸。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全年研发投入41,519.28万元,比2021年度增加投入25,727.13万元,增加比例为162.91%。2022年度完成34个项目研究,截止本报告披露日仍有56个项目在研。公司《一种在电芯极片上的激光切割方法和装置》在第二十三届中国专利奖评选中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

  2022年,公司多项研发工作达到预期目标,获得丰硕的研发成果。2022年公司申请知识产权360项,其中发明专利105项、实用新型专利198项、外观设计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51项;获得授权知识产权141项,其中实用新型专利87项、外观设计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51项,截至2022年底,公司累计获得授权知识产权564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3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54项,授权外观设计专利7项,授权软件著作权171项。

  公司加强市场开拓,深耕激光及自动化行业,实现动力电池业务快速增长,并在光伏行业、新型显示行业取得突破。

  公司不断打磨激光及自动化的核心应用技术,深度挖掘激光及自动化各行业的应用需求,顺应市场发展,在保证3C消费类电子激光及自动化设备稳步发展的同时,抓住市场机遇,实现动力电池板块业务的快速发展,报告期内实现动力电池业务收入33.27亿元,同比增长199.13%,新签动力电池业务订单约68亿元(含税),同比增长48%。

  凭借公司多年激光及自动化技术积累,公司于2022年推出TOPCon激光一次掺杂设备,TOPCon电池量产效率突破提供了技术支持。该类设备2022年内实现首批交付,并于2023年春节前实现量产。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公司该类设备订单已超过4亿元。

  近年来,中国锂电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连续6年全球领先,国产锂电设备以优良性价比以及强大的交付能力获得海外客户的青睐,国内锂电设备公司积极抢滩海外市场。报告期,公司积极布局海外战略,开启海外市场新征程,全年海外订单较2021年新增约4.5亿元(含税),并获韩国头部电池客户超两亿订单。

  为满足订单需求,报告期公司积极扩建产能。公司生产要跟研发技术人员数量、生产调试人员数量、生产场地面积等相关。生产场地方面,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已于报告期内陆续投入使用;同时在积极筹划成都西部生产基地以及江门二期的建设,其中江门二期已使用自有资金展开建设。截至2022年12月底,公司员工人数为7,316人,报告期内新增员工3256人,比上年末增长了80.18%,新增员工主要是工程技术人员、生产人员及研发人员。

  公司是激光及自动化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要从事动力电池、光伏、新型显示、消费电子、钣金加工、泛半导体等行业激光及自动化设备的研发、设计、生产及销售,在激光、自动化和智能化综合运用领域已形成较强的优势。

  公司专注于激光光学及控制技术、与激光系统相配套的自动化技术,并持续强化这两大核心能力。公司激光及自动化设备根据市场和客户的应用需求,将光学、机械、电气自动化、软件等学科技术相结合,针对市场和客户的真实需求开发标准化和定制化的包含激光表面处理、切割、焊接等一项或多项功能的自动化成套解决方案,使得激光加工工作完全整合至自动化设备或流水线中,实现设备或生产线的自动化、智能化作业,从而达到精准、高效、可控的工艺目标。

  公司主要产品根据应用领域分为五大类别,分别为动力电池激光及自动化设备、3C消费类电子激光及自动化设备、光伏行业激光及自动化设备、新型显示行业激光及自动化设备和钣金激光切割设备。公司主要产品情况如下图所示:

  公司的动力电池激光及自动化设备覆盖了方形、圆柱及软包电池的核心生产环节,动力电池激光及自动化设备产品主要包括:涂辊分、高速激光制片、高速激光清洗、高速卷绕等前段设备,电芯装配线、电芯干燥线等中段设备及模组/Pack装配线C消费类电子激光及自动化设备

  公司的3C消费类电子激光及自动化设备主要包括通用及高精密激光打标设备、激光焊接设备、激光切割设备、PCBA除胶、点胶设备、防水行业PCBA除胶、点胶设备、3C电池装配与PACK自动化设备及生产线C精密防水自动化生产线及其他激光及自动化设备及生产线、储能电池PACK自动化生产线、动力电池结构件自动化生产线等,产品主要面向消费类电子等行业,通过激光与自动化的系统结合,为相关领域提供优质高效的解决方案。

  公司的光伏行业激光及自动化设备适用于TOPCon、IBC等各类型电池激光相关应用,产品覆盖了光伏电池与组件生产关键工艺流程,通过激光与自动化的系统结合,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解决方案。

  公司新型显示行业中心生产制造的激光及自动化设备适用于新型显示行业小间距LED及Micro/MiniLED芯片段、显示模组段、显示集成段等显示全制程相关应用,产品覆盖了Micro/MiniLED切割、转移、键合、检测和修复等行业关键工艺流程。通过激光与自动化的系统结合,公司不断创新研发,为行业企业降本增效、规模量产增添可行性。

  钣金激光切割设备主要应用在汽车工业、轨道交通、家具、机械设备等领域的板材、管材加工,主要包含钣金激光切板机、钣金激光管材切割机和全自动卷材柔性切割生产线。

  报告期内,公司以“打造海目星产品技术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构筑集团研究院,兼具“公司重大战略投资的技术决策支撑组织”“公司关键产品、关键技术、关键人才孵化中心”与“公司研发体系、能力与资源中心”三大职能,统筹公司研发体系顶层管理、公司产品技术战略与路标规划,专注于以下三大目标,包括“战略新兴产业的产品技术孵化”、“新技术、新产品与新工艺预研及验证”、“关键共性技术支持和重大技术难题攻关”。

  “123133”研发体系蓝图搭建起集团研究院良性运行的框架。“1”即“打造海目星产品技术核心竞争力”这一目标。“2”即“产品战略”与“技术战略”并驾齐驱。“3133”即以“关键行业”、“关键技术与产品”与“关键人才”为划分,构建“主业务流程+使用流程+支撑流程”并重的全业务流程管理体系、“人才体系+组织体系”结合的全员人才组织管理体系与涵盖“技术情报管理、技术创新管理、工程方法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管理、知识管理和成果管理”的全过程技术管理体系三大体系,始终围绕着“项目规划-项目立项-项目开发-项目结题”的全生命周期研发项目管理这一主线,贯彻“持续改进、成就共享、创新引领”的三大理念,以期产品、技术研发的正常推行。

  专业的技术支撑为集团研究院的长足发展做背书。设立的深圳海目星激光研发中心、海目星-西安交大智能装备创新研究院、海目星成都研究院和常州海目星激光研发中心四大创新中心,采用“基础科学技术与工程技术支撑(囊括电、磁、热、固、流、光、运动学等物理学和数学原理)”的多领域技术融合发展模式,与季华实验室、四川大学等战略合作伙伴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以激光与自动化技术的高效结合,打造海目星产品技术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

  公司原材料采购主要包括激光光学类、机加钣金类、设备仪器类、传动类、电动类、电气类、气动类、视觉软件类、辅料包材类等,其中含标准件及非标件。标准件由采购部向合格供应商直接采购,如传动类、电气类、气动类等;非标准件由公司提供设计图纸或者规格要求,向特定供应商定制,如机加钣金类等。公司主要采用“以销定产,以产定采”与“战略储备”相结合的模式,销售部门签订合同后,由设计部门出具设计方案,并向采购部报送物料需求计划,采购部结合库存情况制作采购清单,采购部通过询价、比价、议价或者招标竞标的方式确定供应商及产品价格,经过内部审批确认后,采购人员下单实施原材料采购。

  公司定期对供应商进行考核评估,从原料价格、供货品质、交付周期、服务水平等方面对供应商进行综合评估,采购部门会在后续采购工作中结合评估结果开展采购工作。

  在采购过程中,质检部门对来料品质进行检验并做详实的检验记录,协助对供应商的评估和管理。

  公司产品包括标准化产品及非标准化产品,根据业务特点,公司的生产以“以销定产”并辅以“战略储备”模式,一般情况下,接受客户订单以后,按照客户确定的产品规格、供货时间、应用要求和数量组织生产,为客户量身定制产品。对于部分需求较大的标准化产品,公司适度进行战略储备,以缩短交货周期,增强市场竞争力。

  公司的产品包括标准化的设备及非标准化的设备或产线)标准化设备:公司根据客户需求匹配自有产品,并向客户提供产品方案和样机测试。若公司提供的产品满足其生产需求,双方经过协商确定价格后签订合同,公司按合同交付产品并结算货款。该客户在后续采购时,会根据需求直接下单,双方按照既定模式交易。

  (2)非标准化设备或产线:该类设备或产线,需根据客户的具体生产需要定制某个环节的设备或定制某条产线,公司根据客户特定需求设计产品方案,该类客户通过招标、方案比对、商务谈判的方式确定供应商。在成功取得订单后,双方通过深入沟通确定设计方案细节并形成最终方案,公司根据最终方案安排生产并实现产品销售。

  结合公司的业务情况,公司所属行业为制造业(C)—专用设备制造业(C35);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公司所属行业为制造业(C)—专用设备制造业(C35)。公司所在的细分子行业为激光加工设备制造业。

  报告期内,公司的产品主要应用于动力电池、光伏、新型显示、消费电子、钣金加工五大领域。

  相较于欧美地区的激光加工工业传统强国,中国激光产业的发展时间较短,激光加工设备的技术水平及覆盖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距离。但以中国、日本、印度为主的亚洲地区国家,依靠早期的人口红利,不断吸引全球范围内的优秀制造业厂商前来设立生产基地,全球制造业中心逐渐从欧美地区转移至亚洲地区,为激光设备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亚洲地区尤其是日本及中国激光加工产业迅速发展,促使全球激光加工相关设备的销售中心转移到亚洲地区,其中以中国的技术革新及产业升级尤为明显。此外,国家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及转型升级,以及国家宏观政策“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政策带来的内需外需提升,更加快了激光产业的发展。

  激光技术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涉及工业制造、通信、信息处理、医疗卫生、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是发展高端精密制造的关键支撑技术,助力国家产业转型升级。近两年,激光技术处于大面积推广应用阶段,国家政策多以鼓励和支持激光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为主。从国家支持的“加快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中国智能制造”和“新基建”等国家战略性产业政策可以看出,未来激光技术的应用市场广阔,加上激光制造具有智能制造的先天“基因优势”,而激光产业形势也因为国家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发展前景总体趋好。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复苏、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进一步推进以及激光技术不断发展成熟,各行业对激光设备的需求将不断增长,我国激光设备市场将迎来较长的发展机遇期。根据《2022中国激光产业发展报告》数据,2021年我国激光设备行业市场规模达到821亿元,预计2023年国内激光设备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994亿元。

  激光加工技术自诞生以来在工业制造中显示出的低成本、高效率以及应用领域广泛的优势,受到各国高度重视。我国激光加工设备行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迅猛。激光的发明对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变革。

  目前,激光加工设备应用十分广泛,主要包括:材料加工与光刻、通信与光储存、科研与军事、仪器与传感器、医疗与美容等多个领域。举例而言:在宏观加工领域,汽车、火车、飞机、航空航天器等大型设备的焊接,几乎都由激光加工来实现;在微观加工中,激光加工设备更是广泛地应用于半导体、液晶显示、LED、OLED等领域的精细微处理;在医疗美容中,激光技术的推广使用催生了激光手术、激光生物诊断、激光抗癌、激光美容等众多新型的医疗手段和商业业态。根据《2022年中国激光设备行业研究报告》,2021年激光设备在工业、信息、商业、科研、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占比与2020年基本持平,比例将分别达到63%、23%、6%、4.6%和3.4%。未来工业激光设备将依然是推动激光设备市场规模增长的主要动力。

  激光设备在工业上的应用十分广泛,包括工业制造、通讯、信息处理、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文化教育以及科研等多个领域。激光加工技术的出现和推广,改变了汽车、机械、消费电子、半导体、玻璃、陶瓷、珠宝首饰等传统行业的生产加工模式,为光伏电池、锂电池等新能源技术的实现提供了支撑。

  激光在工业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利用激光束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特性对材料进行加工处理,激光加工按激光束对材料的作用效果可划分为激光切割、激光焊接、激光打标、激光熔覆等。2021年激光切割设备和激光焊接设备的市场占比分别为38.1%和18.9%,合计占比57%,是激光的主流应用方式。

  激光设备制造业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涵盖光学、电子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自动化控制、计算机软件开发与数字图像处理、精密光学设计、视觉图像处理、运动控制、光和材料作用机理等多学科领域,技术壁垒较高。此外,激光设备应用领域广泛,且受经济、行业等因素变化波动较大,只有掌握多种激光设备生产技术和加工工艺的生产商才具有市场竞争力,这也进一步抬高了行业进入门槛。

  公司作为激光及自动化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自成立以来,公司以“激光光学及控制技术”以及“与激光系统相配套的自动化技术”为核心,并持续强化这两大核心能力,在激光、自动化和智能化综合运用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专利技术和客户资源,已形成一定的行业影响力。

  在动力电池领域,公司作为国内重要的动力电池设备供应商,自成立以来就定位于服务下游各应用场景的龙头企业,专注于优势产品的推广,并不断巩固产品领先性。经过不懈努力,公司客户包括宁德时代(300750)、特斯拉、中创新航、蜂巢能源、力神、长城汽车(601633)、瑞浦能源、亿纬锂能(300014)、欣旺达(300207)等国内、国际主流动力电池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动力电池设备行业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消费电子领域,凭借激光及自动化技术应用的多年技术积淀,设计并研发出了满足各类客户需求的高质量设备,目前公司下游覆盖的客户包括Appe、华为、富士康、伟创力、比亚迪(002594)、胜美达、京东方、蓝思科技(300433)、华之欧、捷普电子、仁宝、赛尔康、雅达电子等。在发展过程中,公司产品经过下游多行业客户的检验和认可,在同行业中积累了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凭借多款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设备订单快速增长,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

  在光伏领域,公司通过多年激光应用技术以及现有应用领域的激光及自动化量产能力和技术实力的积累,为公司开发提升客户自身效率需求的激光及自动化设备奠定了坚实基础。公司于2022年推出TOPCon一次掺杂设备,该类设备年内实现首批交付,并于2023年春节前实现量产,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3月31日,公司该类设备订单已超过4亿元,已开标的项目公司中标率超过60%。

  在新型显示领域,公司以激光精密加工领域的专业团队为主力,于2020年部署显示行业,于报告期间孵化出为行业客户所青睐的研究成果。目前,自主研发的激光智能复合修整机实现Mini/MicroLED制程中的全自动修复工艺,Mini/MicroLED激光巨量转移设备已实现50μm内芯片应用需求。从Micro/MiniLED芯片段、显示模组段到显示集成段等显示全制程,公司将以创新的优质解决方案逐步打开市场。

  3.报告期内新技术、新产业(300832)、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

  在早期,大部分的激光设备应用于航空航天、机械制造、动力能源等领域的大型材料的切割、焊接和表面处理,主要是对传统加工存量市场的替代和优化升级;近年来激光技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在推动下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为自身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激光技术自诞生之日起,相对于传统的机械加工具备高效、环保、精细度高等优点,赢得了社会各领域的一致青睐,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技术进步,激光技术目前几乎涵盖了所有主要的高端制造业领域。在我国传统制造业正处于加速转型以及国家大力推进高端装备制造业政策的大背景下,激光加工技术作为先进制造技术将在推动制造过程智能化、提高工业制造技术水平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作为产业升级的核心技术,激光加工应用领域将继续作为国家重点支持领域,并不断扩大应用范围,最终推动我国制造业向“光制造”时代迈进。

  激光加工设备应用在新能源行业将迎来快速发展,“碳达峰”和“碳中和”能源发展目标的提出,加速了新能源行业的发展。

  结合工信部的数据和国内研究机构EVTank发布的《中国锂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3年)》,2022年,我国锂离子电池产业在全球仍然居于领军者角色。白皮书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957.7GWh,同比增长70.3%。中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达到660.8GWh,同比增长97.7%,超过全球平均增速,且在全球锂离子电池总体出货量的占比达到69.0%。

  根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预测,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将达到1550GWh,2030年有望达到3,000GWh。在国家政策支持驱动以及新能源汽车技术不断进步背景下,预计2023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仍将保持增长,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增长将有效带动动力电池厂商的扩产需求,同时,动力电池工艺不断进步,对动力电池设备的要求更高,高速、高精度、大尺寸生产线是动力电池设备的趋势,预计未来激光及自动化设备在动力电池行业将开发出更多应用方向。

  在光伏产业,降本增效是产业发展的永恒主题,随着光伏行业平价上网时代的临近,光伏发电的政策性驱动逐步转向经济性驱动。在经济性驱动期,随着光伏技术的不断提升,转换效率不断提高,同时成本不断下降。随着光伏行业的需求逐步释放,光伏组件的扩产需求进一步提升。随着新型、高效电池片的规模提升、新的组件工艺的出现,光伏行业对新工艺、新技术的设备的需求旺盛。

  TOPCon量产效率提升明显,2022年产业化发展提速:从实验室研发效率看,N型TOPCon电池的实验室效率屡创新高,最高可达26.4%;从量产效率看,国内TOPCon电池量产效率最高已达25%以上。随着工艺简化、设备成熟度提升及设备价格下降,TOPCon在未来2-3年的竞争力将越来越明显,这也是其大规模产业化的前提。预计2023年,行业内N型TOPCon组件的有效供应量达120-130GW,约占行业总需求的30%。

  显示领域是激光加工设备一个极其重要的应用领域,目前市场上主要的显示技术包括液晶显示(LCD)、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OLED)、MiniLED、MicroLED,而激光加工设备主要用于上述各类显示屏幕的蚀刻、剥离、切割、修复以及精细微加工。

  MicroLED显示技术是指将传统LED进行矩阵化、微缩化的一项技术。相比传统LCD、OLED,MicroLED具有高解析度、低功耗、高亮度、高对比、高色彩饱和度、反应速度快、厚度薄、寿命长等特性,功率消耗量可低至LCD的10%、OLED的50%。结合现有技术能力,MicroLED有两大应用方向,一是可穿戴市场,以苹果为代表;二是超大尺寸电视市场,以三星、Sony为代表。

  目前,“巨量转移技术”和“巨量检测修复技术”是MicroLED产业化过程中亟需解决的关键技术。

  在消费电子领域,激光加工设备主要用于手机、电脑、电视等各类消费电子产品相关组件(如柔性电路板FPC、印制电路板PCB等)的加工处理。消费电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因此有着极为广阔的市场空间,根据Statista数据,全球消费电子行业市场规模由2017年的61,325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72,359亿元,预计2022年将增长至75,415亿元。

  随着消费电子竞争的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激光加工工艺被引入生产加工中,比如高功率、深紫外和超快激光加工等技术。在屏幕切割方面,激光切割能够解决微裂纹和碎裂问题、减免玻璃上产生的残余应力、增强边缘强度和美观性、提高效率、彰显出更加优异的耐冲击性能。激光聚焦光斑能在很小的区域内集中很高的热量,尤其适用于加工微细深孔,比如手机外壳的透光孔,散热孔等。

  作为一种先进的加工技术,激光加工相比传统机械加工,具有加工精度高、加工速度快和表面形变小等特性,且能够和自动化控制技术深度融合,实现生产加工过程的自动化、智能化。此外,激光加工过程中无刀具磨损、噪音较小、环境友好,符合制造技术绿色化发展趋势。目前,激光加工解决方案已经成为智能制造领域的一个重要技术方向,在智能制造逐步普及和环保政策日益收紧的大环境下,激光加工设备正逐步对传统机械加工设备实现替代,从“机加工”到“光加工”的趋势明显。

  激光加工作为一种先进的加工技术,易于与精密机械、精密测量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相结合,能够与工业机器人等进行自动化集成,实现精密加工的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从而大幅提高加工效率。随着智能制造理念的日益成熟,激光加工设备逐步从单体加工设备向以激光加工为核心,集成其他功能部件的自动化产线转型,并结合机器视觉、在线检测等技术,实现智能化生产,即激光加工设备呈现出集成化、智能化的趋势。

  公司具备的核心技术包含两大类:激光光学及控制技术及与激光系统相配套的自动化技术,具体情况如下:

  激光器也称为“受激辐射光放大器”,是激光系统中最核心最精密的部件,其主要原理是通过泵浦源激发工作物质,使工作物质内的粒子数反转并进行能级跃迁产生光子,再通过光学谐振腔使受激辐射光子在腔内多次往返振荡,对腔内往返振荡光束的方向和频率进行限制,最终输出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单色性的激光。激光器通过有源谐振腔光学设计、精密机械结构设计、智能电控系统保证了激光输出的参数及稳定性。

  激光系统是实现激光对材料进行加工的设备,为达到最终对材料的加工效果,系统需要对激光的输出功率、脉冲、运动轨迹等进行精密控制,其中涉及软件算法、电气控制、视觉成像等多方面的技术。同时,激光加工是一门研究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机理的科学。其中激光切割、焊接、清洗、表面处理等工艺技术对应熔池流体、等离子体状态、光化学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为了推动激光技术在各行业中的应用和发展,需将激光技术同先进的自动化技术相结合,从而满足不同行业客户对于自动化生产加工的需求。公司具备的与激光系统相配套的自动化技术主要包括先进材料应用技术、先进夹治具和结构设计技术、先进仿真技术和控制系统技术等。

  (1)激光加工的应用面非常广泛,可加工的材料种类非常多,对机械结构中的夹治具、输送、吸附、激光粉尘去除等有特殊要求,为了达到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要求,需要对具有耐高温、耐腐蚀、耐摩擦、轻量化、精细化、抗干扰等特性材料进行研究。

  (2)夹治具是在机械制造过程中用来固定加工对象,使之占有正确的位置,以接受施工或检测的装置,其设计需要综合考虑质量、精度、材料特性、产能节拍要求、制造成本、调试难度、使用稳定性和寿命、兼容性等要求。公司利用尺寸链计算、基准设计、公差分析、节拍分解、运行干涉模拟、自由度约束等设计技术,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提供最为适合的夹治具设计方案。

  (3)设计的结构和选用的材料,需要在做成实物之前,通过先进仿真技术分析结构和材料是否满足需求,根据仿真分析结果,有针对性的进行优化,避免生产设计中的质量隐患。

  (4)设备骨架搭建完成后,通过软件和电气控制系统技术在具备高适应性和扩展性的技术平台上,从底层将各部分结构、元器件按照生产需要联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再通过底层和终端的交互、生产和监控的交互和反馈、内部和外部的信息交互和追溯,从而达到自动化生产的目标。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累计获得授权专利393件,授权软著作权171件。2022年新增获得授权专利90件,授权软著作权51件。2022年度,公司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和年度广东省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二等奖。

  (2)公司持续引入优秀的研发技术人才,研发人员数量较上年同期增长179.45%,相应的职工薪酬费用增加。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资本化金额274.99万元,占研发投入的比例为0.66%,为本年新增。资本化金额主要用于PLC框架产品及技术服务软件平台开发、系统控制产品及技术服务软件平台开发、全自动烘箱软件产品研究开发、钢扣电池电芯组装线控制软件开发等项目。

  公司根据研发管理制度,同时结合《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的规定,对研发项目支出能否进入开发阶段进行资本化处理,确定了严格的判断标准:

  公司内部研究开发项目以通过系统方案设计及开发可行性评审作为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的标准。通过系统方案设计评审前为研究阶段,相关研发投入计入当期损益。通过系统方案设计评审后为开发阶段。开发阶段的支出在同时满足有关研发支出资本化的相关条件时予以资本化计入开发支出,不满足资本化条件的计入当期损益。

  报告期内,对于资本化的4个研发项目,公司均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对目标产品的潜在市场空间、市场竞争格局、公司竞争优势、技术可行性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与分析。公司可从技术资源、财务资源、供应链和客户资源等方面对项目进行支持,且公司的内控制度、ERP系统可对各项目的研发投入可靠计量。公司认为4个研发项目均满足上述资本化的五个条件,对研发项目资本化具有合理性。

  为进一步做好产品业务前瞻性布局、满足客户个性化定制需求,提升综合研发能力,报告期内整合集团研发资源成立集团研究院,承载“公司重大战略投资的技术决策支撑组织”“公司关键产品、关键技术、关键人才孵化中心”与“公司研发体系、能力与资源中心”三大职能。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研发人员数量1210人,比去年同期增长179.45%。主要系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进行新产品开发及前瞻性业务布局,该等投入将有利于持续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

  公司在激光、自动化、智能化所涵盖的光、机、电、软领域拥有突出的综合技术优势,致力于成为激光及自动化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在激光器研发领域,公司致力于研发生产中小功率固体激光器中的紫外、绿光激光器,向着功率更高、脉宽更窄、性能更稳定的研制方向迈进,在国内市场处于先进水平,为满足客户高端化、个性化需求提供支撑。

  在激光智能自动化设备研发领域,公司将激光技术与机、电、软技术紧密融合,根据对下业技术发展和加工需求的深刻理解,经过多年的行业研发积累,公司形成了激光智能自动化设备在性能及稳定性方面的突出比较优势。

  在激光、自动化技术紧密融合的基础上,公司技术研发进一步向智能化延伸,顺应了当下新兴行业的发展方向。激光应用同智能化的深入融合,有利于公司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建立更强的技术壁垒,在巩固同现有优质客户合作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获得同龙头企业合作关系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加强了行业头部客户粘性。基于丰富的基础技术积累,公司具备了在多个新兴行业的市场开发能力,增强了公司对个别行业出现波动时的抗风险能力。

  经过多年的研发积累,公司拥有多项同激光光学及自动化相关的核心技术,截至2023年3月31日,公司拥有专利技术及软件著作权600项,包括33项发明专利,385项实用新型专利、11项外观设计专利以及软件著作权171项。

  公司高度重视聚集和培养专业人才,在对未来市场发展方向谨慎判断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引入专业人才。公司每一轮的技术创新和细分市场切入,都是凝聚专业团队与齐心拼搏的结果。在公司初创阶段,公司率先进入3C通用激光设备细分市场;2010年,通过引进专业团队,切入激光钣金加工设备市场;2011年,引进新加坡专业团队,公司切入产线年,引进中国台湾团队并切入激光精密加工设备市场;2015年,通过战略研判并组建专业团队,切入锂电新能源激光及自动化设备市场;2021年成立光伏事业群,2022年全面进入光伏行业。

  迄今为止,公司集聚了来自海内外人员组成的年轻、团结、协作的人才队伍,多数高管拥有多年激光、机械自动化设备开发经验。另外,公司与大学院校和职业机构开展战略合作,将专业人才联合培养作为推动公司业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策略。

  发展至今,公司已具备面向多元化应用市场、多层级行业客户的综合产品和解决方案服务能力。凭借公司深厚的研发实力、持续的创新能力,在消费电子、新能源电池等应用领域,公司积累了如特斯拉、宁德时代、中创新航、亿纬锂能、蜂巢能源、宁德新能源、瑞浦能源、长城汽车、Appe、华为、富士康、伟创力、立讯精密(002475)、京东方、蓝思科技、新能德等行业龙头或知名企业客户。

  依托核心技术优势,公司可以准确把握市场需求,提供激光器等部分核心部件、激光智能自动化设备和成套智能自动化生产线等一站式解决方案,并可针对客户需求提供定制化、个性化服务,从研发、生产和销售各个环节迅速作出响应。同时,公司建立了售后服务中心、区域项目服务部、售后服务站三级专业服务体系和权责明确、激励高效的多部门快速联动机制,可提供及时现场支援、量产问题排除、工艺培训、品质检测评估等专业服务,与客户定期交流并及时、快速响应,通过专业化、全方位服务进一步巩固公司的综合竞争优势。

  公司依靠战略管理优势抢占市场发展先机。依托核心技术和人才团队优势,公司成为行业龙头企业普遍认可的合格供应商。通过紧密服务行业龙头企业,积极保持与行业领军人才的信息交流,公司能够及时掌握全球研发的前沿动态和市场发展态势,敏锐捕捉市场信息、行业动向、政策导向所带来的风口机遇,并制定细分市场战略,整合资源提前布局,获取市场先发优势,并支撑多领域布局,强化公司的综合发展优势。

  为实现战略发展目标,公司建立了先进的战略管理与内控体系,用信念认同和开放式文化凝聚海内外专业人才,通过人性化管理培育多元文化融合氛围。公司实行业务事业部、项目矩阵式运作体制,采取以研发为基础、质量控制为核心,各部门协同合作的业务模式,构建了科学开发体系、标准化体系、质量控制体系和财务管理体系,进而形成以开拓进取、精诚合作、科学规范为导向的强大战略执行力。

  (二)报告期内发生的导致公司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影响的事件、影响分析及应对措施

  公司所处激光及自动化设备行业对技术及工艺水平要求较高,公司下游应用行业主要包括消费电子、动力电池、钣金加工、光伏、半导体等行业,主要提供定制化的激光及自动化设备。由于消费电子、动力电池、光伏、半导体等行业属于技术驱动型行业,行业产品更迭速度较快,只有不断更新技术和提升工艺水平,才能满足市场需求。公司通过长期积累和发展,技术储备覆盖从激光技术到自动化技术全领域。若未来激光及自动化设备行业出现技术变革且公司未能及时掌握相关技术,或者公司技术研发不能保持行业领先,将会对公司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激光及自动化设备制造行业是集激光光学、电子技术、计算机软件开发、电力电源、自动控制、机械设计及制造等多门学科于一体,集光、机、电、计算机信息及自动化控制等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技术水平等综合素质提出较高的要求。公司经过多年发展,培养了一支懂技术、善应用的研发技术团队,主要技术人员具有10余年的激光及自动化行业从业经验。随着公司上市、产能扩大后,公司对于高素质的核心技术人员需求将进一步提高。若未来不能采取有效方法管理增长的技术团队,可能会导致核心技术人员流失,甚至核心技术泄露,将不利于公司维持核心竞争力。

  激光及自动化设备的市场需求量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大,若宏观经济存在下行压力,激光及自动化设备下游制造业产能投放需求放缓,新能源动力电池、消费类电子等下业的激光及自动化设备需求量将会有所下降,进而对公司的盈利能力产生不利影响。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消费类电子产品等下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上游激光及自动化设备产业的蓬勃发展,激光及自动化设备行业迎来了产能扩张期。同时激光领域迎来资本投资的热潮,相关企业的加入导致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目前,公司立足于激光技术与自动化技术相结合,打造激光及自动化设备成套解决方案,部分产品已在行业内已具备较强的优势。但当前公司经营规模体量相对较小。若未来公司在与同行业对手竞争过程中未能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将会面临市场竞争加剧引发的核心竞争力削弱、市场份额萎缩、盈利能力降低的风险。

  截至2022年末,公司在手订单约81亿元(含税),金额较大。尽管如此,部分订单受宏观经济形势或,客户变更设计方案等的影响,实施周期可能延长并带动成本上升,影响项目如期验收确认收入,从而影响公司2023年经营业绩。

  截至2023年3月31日,公司在手订单约84亿元(含税),金额较大。因设备交付后还需经过安装调试、验收等程序才能确认收入。公司订单执行过程中,如遇到宏观经济环境、客户经营状况、投资计划或对生产线需求出现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有可能会导致部分订单存在执行障碍或者困难的风险。

  公司前五名客户的营业收入占公司营业收入的82%,客户集中度较高,公司专注于激光及自动化设备生产,目前产品主要集中在动力电池行业。近年来动力电池行业迅速增加,带动设备需求增加,公司动力电池类设备收入连续增加,存在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公司将凭借持续的研发投入,依托激光技术,进行前瞻性产品布局,通过进一步加强市场开发力度,调整产品结构,拓宽市场领域与新客户培育,形成多元化的客户结构和市场结构,增强公司风险应对能力。

  报告期末,公司的存货余额为351,510.93万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为39.63%。其中,发出商品185,237.15万元,占报告期存货比例为52.70%,主要是公司销售的设备类产品自发出至客户验收存在较长安装调试和试运行周期所致。公司已按照会计政策的要求并结合存货的实际状况,计提了存货跌价准备共计8,096.75万元,如果公司产品无法达到合同约定的验收标准,导致存货无法实现销售,或者存货性能无法满足产品要求,价值出现大幅下跌的情况,公司将面临存货跌价风险。

  报告期内,公司各类产品毛利率及综合毛利率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波动。公司产品执行周期较长,毛利率水平主要受市场供求关系、公司销售及市场策略、产品结构等因素综合影响。由于公司各产品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存在差异,各产品所在的生命周期阶段及更新迭代进度不同,产品的市场销售策略不同、产品结构不同等导致的毛利率波动风险。如果公司未能正确判断下游市场需求变化,或公司技术实力停滞不前,或公司未能有效控制产品成本等,将可能导致公司毛利率出现波动甚至下降,进而对公司经营造成不利影响。

  2022年末,公司账龄为1年以上应收账款余额为32,996.98万元,较2021年末增加8,441.64万元,账龄为1年以上应收账款占比从2021年末的32.44%下降至27.25%。公司账龄为1年以上应收账款余额规模及账面余额占比呈下降趋势,应收账款回款速度有所增加。

  2022年公司对账龄为1年以上应收账款已计提坏账准备为10,934.37万元,如账龄为1年以上的应收账款无法回收,将对公司的经营业绩、经营性现金流等产生不利影响。

  公司收入主要集中于动力电池设备领域,新能源汽车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以及渗透率不断提高,带动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动力电池领域,行业产能快速提升,可能存在市场需求增长不达预期、产能过剩的风险。若出现下业产能饱和,会导致动力电池行业增速放缓或下滑,对新增设备的需求显著降低,进而影响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

  近年来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增加,逆全球化贸易主义进一步蔓延,部分国家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我国部分产业发展受到一定冲击。装备制造行业具有全球化分工合作特点,若国际贸易环境发生重大不利变化、各国与各地区间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则可能对装备制造行业上下游公司的生产经营产生不利影响,造成产业链上下游交易成本增加,从而可能对公司的经营带来不利影响。

  公司的销售收入中有部分为外销收入,外销收入主要以美元结算,收入确认时间与货款结算时点存在一定差异,期间汇率发生变化将使公司的外币应收账款产生汇兑损益,人民币对主要结算货币汇率的升值将使公司面临一定的汇兑损失风险,对公司的当期损益产生不利影响。

  参考第三节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之“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的相关表述。

  激光加工设备行业的产业链可以分为上、中、下游三个部分,行业上游主要包括光学材料、元器件以及设备的相关零部件;行业中游为激光加工设备行业;行业下游是行业应用,激光产业下游的应用行业涵盖范围相当广泛,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报告期内,公司的产品主要应用于动力电池、消费电子、钣金加工三大领域。下游应用市场发展趋势如下:

  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制作工艺复杂,其质量直接决定新能源车辆的性能,因此与动力电池相关的制造技术和装备必须符合严苛的生产要求。激光工艺依托高效精密、灵活、可靠稳定、自动化和安全程度高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动力电池生产线的前、中、后段加工过程中,如:(1)激光极耳切割技术已成为降低动力锂电池极耳片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稳定性的重要工艺;(2)激光焊接工艺应用在焊接电池壳体、盖板防爆阀、电芯极耳与极柱、电芯极耳与顶盖以及模组等多个部位,有利于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可靠性、延长使用寿命。

  根据我国工信部等起草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我国规划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竞争力将明显提高,销量占当年汽车总销量的20%,并在2030年销量占比达到40%,政策支持叠加市场需求,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持续欣欣向荣或拉动激光加工设备需求增长。

  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发展,2022年销量和市场渗透率大幅提升,全年产销量分别为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渗透率达到25.6%。根据高工锂电不完全统计,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调研显示,2022年中国动力(600482)电池出货量480GWh,相对2021年增长118.18%。

  在此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行业迎来了迅猛发展的契机,也为其上游新能源汽车智能自动化装备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另外,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锂电池出货655GWh,同比增长100%。其中,动力电池市场出货480GWh,同比增长达118.18%;储能电池出货量130GWh,同比增长达170%。GGII预计到2025年全球动力电池出货量将达到1550GWh,2030年有望达到3000GWh;预计2025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将超500GWh,到2030年,储能电池出货量将达到2300GWh。全球动力和储能电池市场需求的持续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将有效带动电池厂商的扩产需求。同时,锂电池新技术创造设备新需求,复合集流体、大圆柱电池、高速叠片机等带来锂电设备新的市场增长空间。

  消费类电子产品是电子产品中三大门类之一,受益于我国居民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消费类电子产品也不断增长。与此同时,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推动着以5G终端、超高清以及虚拟现实产业等为代表的消费电子产品行业将进入发展快车道。

  3C电子产品对制造工艺要求较高,推动上游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进步,而激光技术正是3C产品制造工艺中迅猛发展的代表。更轻、更薄、更便携成为3C产品研发新方向,3C产品精密度、电子集成度越来越高,对内部构件焊接、切割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传统技术存在不稳定现象,在加工过程中容易导致零件损坏,造成成品率低。而激光加工技术属于非接触式加工,具有热影响小、加工方式灵活的特点,尤其适用高端精密产品加工。以智能手机为例,切割、焊接、打标和开孔均使用激光加工技术完成。

  3C产品需求提升或将助推激光加工设备市场增长。随着5G换机进程的推进,3C行业进入新一轮创新周期,消费电子行业景气度和设备需求逐步回升。根据IDC预测,5G手机出货量占比将从2020年的19%增长至2024年的58%,5G手机渗透率提升很大程度上拉动了近乎疲软的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平稳增长;根据每日互动(300766)公布的《2021年5G手机报告》,截至2021年末,5G手机在智能手机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达到28.0%,较2020年底8.5%的市占率,增长了2.3倍。预计未来中国3C市场整体将保持中高速增长态势,伴随市场内部精密产品比例提高,助推相关激光加工设备需求持续增长。

  同时,经历2020到2021年的宏观经济影响,行业份额往头部企业集中,电子类行业作为全球范围内产业链分工最为细致的行业,过去几年的发展已经孕育出很大一批细分赛道的龙头企业。

  整个行业稳定且持续上行,为具备竞争优势的产业链相关企业提供了利好的发展空间。

  全球对碳中和达成共识,将加速淘汰化石能源,构建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2021年11月10日,中国和美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格拉斯哥大会期间发布《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宣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根据国际能源署发布的《全球能源部门2050年净零排放路线年之前,太阳能光伏每年新增装机630吉瓦,风电每年新增装机390吉瓦,增速达到2020年纪录水平的四倍。鉴于经济性和碳中和共识,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正式开始了对传统能源大规模替代的进程,光伏未来市场空间非常广阔。

  我国已将光伏产业列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产业政策引导和市场需求驱动的双重作用下,全国光伏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可参与国际竞争并取得领先优势的产业。2022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超过250GW,较2021年同比增长40%以上,其中:我国光伏新增装机容量达到87.41GW,同比增加59.27%。

  公司始终坚持“改变世界装备格局,推动人类智造进步”的使命,秉承“成为全球工业激光与自动化智造第一品牌”的愿景,专注于激光及自动化智能装备领域的研发与市场拓展。公司将不断增强公司的激光光学及控制技术、与激光系统相配套的自动化技术,对行业发展进行前瞻性预判,以客户的真实需求为导向,持续开发符合下游产业的新设备,促进下业产业升级。

  未来三至五年,公司将继续加大对激光及自动化装备研发投入,不断深耕动力电池、消费电子等行业,持续开发上述行业激光及自动化设备应用技术,进一步深挖客户潜在需求。同时,公司将积极布局光伏、新型显示、5G、氢能源、泛半导体等领域激光及自动化设备和技术储备。

  随着激光及自动化技术应用越来越成熟,公司设备适用的行业领域将会越来越广。公司在深入研究行业发展趋势,结合自身所在行业经验的判断,未来公司研发将以激光光学及控制技术及与激光系统相配套的自动化技术为核心导向,深耕动力电池激光及自动化应用、消费电子激光及自动化应用,布局光伏、氢能源等新能源激光及自动化应用、半导体产业激光及自动化应用、超快激光技术等领域,保持公司在激光及自动化设备行业的技术优势并为公司产品开发提供新的技术支撑。在开发新产品的过程中,进一步推进新产品研发的标准化、模块化,积极引导各行业加工设施的行业标准的制定,先一步掌握行业的话语权,促进行业健康稳定发展。

  2023年,公司将在动力电池激光及自动化设备、消费电子激光及自动化设备方面,继续巩固与强化产品优势战略,在巩固现有市场份额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覆盖率。同时,加码光伏、新型显示赛道。在光伏领域,持续发力TOPCon激光一次掺杂设备,以期获得光伏头部客户更多的青睐,抓取头部市场,扩大影响力;在新型显示领域,坚持创新驱动,自研的MicroLED激光巨量转移设备达50μm级应用要求,且不断强化产品优势以打开市场。

  公司各行业中心设置了专业的市场服务团队,充分发掘和开拓新行业、新市场的潜在目标客户,针对不同行业不同特点的客户,为其提供定制化的激光及自动化综合解决方案。同时,公司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及时的售后服务,优化了客户的设备使用体验,从而提高了客户粘性和忠诚度。

  近年来,随着公司业务的发展,客户订单量逐年上升,截至2022年12月底公司在手订单规模已达81亿元(含税),原有的产能规模已难以适应公司的发展节奏。为进一步提高公司的承接订单能力并分散经营风险,积极推进再融资募投扩建项目建设,展开成都西部生产基地和江门生产基地的建设,以实现公司产能的扩充。

  为保持公司的竞争优势,公司将根据既定的业务发展计划制定相应的人力资源发展计划,建立健全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引进新的人才和调整人才结构。公司将重点选拔和引进更多适合企业标准的人才,并根据岗位标准,从生产线、管理线、技术线、营销线选拔对公司忠诚度高,业务水平过硬的人才,不断充实公司管理层,通过内部培训、委托培养、外部培训,逐步的提升管理人员的业务素养和管理水平。通过多渠道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并不断完善与之相适应的绩效评价体系和人才激励机制,夯实企业的管理基础,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

  2023年公司将继续严格按照《公司法》《证券法》《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董事会、监事会和独立董事的作用,实现决策科学化、运行规范化。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将严格按照《公司法》《公司章程》及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认真履行职责,积极落实公司股东大会和董事会相关决议,在公司规章制度、战略规划、股东大会、董事会的决策框架内,不断优化日常管理与生产业务体系,持续加强内部管理。切实维护上市公司及中小股东的利益。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太阳能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立讯精密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比亚迪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亿纬锂能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机器人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欣旺达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蓝思科技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宁德时代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联的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